【开栏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迈入了新的发展征程,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202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启动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
近年来,东莞职业教育取得跨越式的发展。今年,东莞率先在全省启动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选取10所公办中职学校开设“现场工程师专班”,围绕着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培养一批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
5月29日,东莞市2024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今年活动主题“一技在手,一生无忧——致力培养莞邑现场工程师”。南方+特别推出“聚焦现场工程师培养”栏目,以深调研的方式走进东莞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的10所公办中职,谈育人新路径、聊改革新举措,供业内借鉴和交流。期盼携手更多有识之士,共同为大湾区打造先进制造新高地,给予人才和技能赋能。
5月26日,广佛南环、佛莞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与已运营的莞惠、佛肇城际串联贯通,共同构筑起一条258公里、自东向西连接惠州、东莞、广州、佛山、肇庆市,最高时速200公里的湾区东西向主通道;而在东莞市商业学校(下称“商业学校”)轨道交通实训室,每天都有学子在这里上课、实训、历练本领。
学校开设的“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将两者链接,这个为适应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飞速发展而新增的专业,如今已招收三届学生。以东莞市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启动为契机,今年学校联合东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现场工程师轨道供电专班”,招生一个班共50人。
总结前期实践经验,完善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商业学校校长易林华对专班开设信心满满,希望面向大湾区,培养留得住、沉得下的本土轨道交通技能人才。
新专业增设为现场工程师培养探路
在2023-2024年度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维护(中职组)”赛项中,商业学校学生梁佳松、尹泽康组队,捧回赛项二等奖。
两人是该校22级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班学生,尽管中考成绩达到普高录取线,因为兴趣以及对轨道交通发展前景的看好,在家人支持下,他们双双来到商业学校求学。
创办于1984年的商业学校,已经走过40年办学历程,在专业设置上学校一直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地方经济发展需要。2020年,学校展开深入调研,结合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飞速发展的实际,于次年增设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新专业,并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三二分段”联合培养,东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协同育人。
在师资准备和运营架构上,商业学校邀请东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专家团队担任顾问,公开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并组织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参加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培、省培项目。合作三年,学校先后有10人次参与培训,专业教师苦练内功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加强企业参与,中高职一盘棋,避免课程重复开设和实训室重复建设。”商业学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骨干教师黄陈华表示,现今学校核心专业课教学,已实现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岗位高电压设备测试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行业属于特种作业,依托专业开设,商业学校投入数百万元建设轨道交通实训室。实训室工学结合,除未引入35KV高压外,其他如高电压设备测试使用的仪器仪表与工程师现场测试的仪器仪表是一样的;轨道交通供变电设备的测试、检修也与实际地铁牵引供变电所的设备一致或相似,教学实训便是轨道交通供电管理一线工作的真实写照。
实训实操中,为了增强学生现场工程师职业体验和安全意识,在实训前都要求学生做好安全个人防护,如穿好绝缘靴、戴安全帽、戴绝缘手套;专业教师还将企业在检修工作中遇到的具体电路及故障模块,做成基本单元电路,强化学生实践体验。“学生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黄陈华如是说。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岗位故障检修
如果说三年的探索是商业学校现场工程师培养1.0的实践,开设“现场工程师轨道供电专班”,则是学校向现场工程师培养2.0迈进。
为此,学校再次邀请东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和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参与,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双师型教师联合培养、实训室升级改造等多方面征求建议,共同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
专班开班在即,总结学校现场工程师培养特点,校方表示一是完善了培养体系,二是创建中高企联合教研制度,三是形成工学交替、育训并举的学徒培养培训模式。
“反哺式育人”模式实现中高企多赢
立足产业需求,培养社会紧缺人才,商业学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开设三年,发展势头良好。2022年专业招生报考/录取比例达到8:1,录取分数线达到620分,2023年被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授牌“优质生源基地”。
然而,寻求合作之初,企业的参与意愿并不强。
深入了解后发现,一方面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技能水平难以满足企业岗位高质量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面临培养的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他们迫切需要留得住、沉得下的本土技能人才。
学生在实训室上专业理论课
“我们由此提出了‘反哺式育人:构建中高企三方协同的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人才培养模式’。”易林华介绍,这一模式综合考虑了各方的利益需求,一是调动了企业渴望培养本土技术人员的发展期待;二是切合了学生中职毕业后能进入省内优质高职院校深造,且有良好就业前景的升学期待;三是东莞轨道交通就业市场前景广阔、需要大量本土人才,中高职携手能实现人才的贯通培养。
商业学校《反哺式育人:构建中高企三方协同的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人才培养模式》这一课题项目被东莞市教育局评为2023年攻坚揭榜优秀项目之一。
易林华说,加强校企合作是培养现场工程师的必由之路。结合学校前期探索经验,他认为实施过程中,需要中高职院校和企业一起携手,通过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打破制度壁垒,优势互补,“形成‘中-高-企’贯通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才能真正培养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
同学们进行实训操作
5月初,东莞轨道交通1号线公布新进展,22座车站主体完成封顶、23个区间实现双线贯通,预计今年12月首列车接车。1号线建成后,运营公司需要至少2200多名技能人才来保障1号线的正常运转。不仅如此,就在上周末,长258公里、自东向西连接惠州、东莞、广州、佛山、肇庆市的湾区东西向主通道全线贯通。
广阔的职业前景,也让身处其中的学子更坚定自己的职业道路。梁佳松说,他理解的现场工程师,是具备工匠精神、能创新、表达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现在我已经有了清晰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升高职后也会朝着这个方向不断提升技能,让自己更具备竞争力。”
【对话】
“培养留得住、沉得下的轨道交通技能人才”
东莞市商业学校校长易林华
南方+:您如何理解现场工程师?
易林华:首先应该是在现场,能面对面的解决问题、定制方案。也许有人会疑惑,文科专业是不是没有现场工程师概念,这样理解就片面了,现场工程师强调育人方式的转变,通过企业的介入,把企业的现场作为学生开放式学习的现场。
从目前来看,现场工程师培养是一个契机,各个学校都在探索如何实现高质量精准育人。
南方+:开展现场工程师培养,商业学校有哪些优势?
易林华: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学校已经开设了三年,今年升级增设现场工程师培养专班,我们非常有信心能办好。经过三年探索,目前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的优势体现在:
第一,专业师资水平明显提高。比如,学校林伟鹏老师参加东莞市职业技能大赛获得机电一体化项目金奖;第二,社会认可度不断增强。学生报考踊跃,生源质量稳步提高,录取分数逐年提高;第三,专业适应性不断增强。与高职院校、企业的联系日益紧密,课程资源、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闭门造车的局面;第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23年,专业学生参加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得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和2项三等奖的良好成绩。
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难,比如对培养对象知识能力素养要求、教学设施设备等办学基本条件没有明确规定,通用培养标准、教学质量标准、项目遴选及设计实施标准等质量保障体系尚未建立,需要多部门统筹,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推进机制。此外,对于现场工程师实践创新、应用技术研发等创新能力培养、职前职后衔接教育等,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岗位高电压设备测试(企业专家培训)
南方+:整合中高企资源,加快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接下来学校将有哪些举措?
易林华:学校坚持以课程、专业、教材、教师和实践教学五个方面为切入口,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统筹安排,重建培养体系、重设教育场景、重组办学资源、重整教学内容、重构培养方式。
加快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我们希望面向大湾区,培养留得住、沉得下的本土轨道交通供电技能人才。目前,我校正在探索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希望能进一步加深校企间的合作,探索技能大师进校园的师资聘用模式,邀请企业首席技师等来校授课,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企业输送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
【链接】
轨道供电现场工程师专班
东莞商业学校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东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培养期间实行动态调整机制,校企共同制定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共同组织开展考核评价等,为企业培养轨道交通供变电技术检修现场工程师。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东莞市商业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