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心语】
家长朋友们:
你们好!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甘地戒糖”的故事。
一个母亲带着孩子千里迢迢来找甘地,劝孩子戒掉吃糖过多的习惯,甘地告诉她下个月再来。一个月后,不顾舟车劳顿的母子再次见到甘地,甘地对孩子说,吃太多糖不好,戒了吧。就让他回去。母亲很奇怪,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上个月为什么不说?甘地告诉她:“上个月我自己也还在贪吃糖。”
知道与做到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作为父母,我们示范而非仅仅要求,像甘地一样,说你所做的,做你所说的,孩子们终会看得见、听得明、学得会。
本周和下一周是我校的期中考试周,请各位家长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引导孩子理性看待考试成绩和及时调整情绪,如果需要学校老师协助,请及时与班主任进行沟通。
祝您周末愉快,幸福安康!
【安全提示】
#1
坚守网络安全
1.设备密码要勤换
密码是守护账户安全的重要防线,保护密码的方式除了设置强密码、避免所有账户使用同一个密码外,更重要的是定期更换密码,避免长期使用增加被泄露或被破解的风险。
2.杀毒软件要更新
杀毒软件能够检测查杀木马病毒,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电脑、手机安全。然而随着网络环境变化,病毒也在不断变种升级,只有及时更新杀毒软件,才能有效识别、查杀最新病毒。
3.智能家居要警惕
智能家居使用时普遍需要连接互联网,一旦系统出现漏洞,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通过入侵设备,获取摄像头权限等途径,使智能家居变成窥探用户隐私的工具。因此用户在购买和使用智能家居时,要选择正规品牌,定期更新固件和软件,设置强密码,以防范信息泄露的风险隐患。
4.AI诈骗要当心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AI换脸、拟声”等新型诈骗方式越发普遍,面对这些新套路,要谨慎验证对方身份。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要提升对人脸、声纹等个人生物数据的保护意识,拒绝需要录入生物信息的非必要场景及非正规软件。
#2
正视青春期情感波动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不仅是身体上发生剧变的时期,也是情感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探索自我意识,建立自我认同,同时对异性或同性产生情感上的兴趣和好奇。作为父母和教育者应该如何正确引导青春期孩子的感情教育呢?
1.开放与坦诚地沟通。在沟通中,父母应避免使用命令或批评的语气,而是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对话。
2.教会孩子处理情感问题。父母和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处理情感上的困惑和挑战,如:通过写日记、艺术创作等方式来释放内心的压力和情绪。
3.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尊心。给于孩子肯定与鼓励,自我价值感。
4.指导孩子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学会保护个人隐私,引导孩子注意语言和态度的表达。
#3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有些声音告诉我们:“得了心理疾病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你只是太过多愁善感、太脆弱罢了”、“优秀的人懂得控制情绪”,这些观念让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正视心理疾病,许多心理疾病患者也因此产生了“病耻感”。病耻感会带来负面影响,没能及时寻求心理治疗,耽误时机,在承受疾病和外界带来的双重痛苦,可能会不断加重病情,慢慢将自己封闭起来,接受治疗也可能容易反复。有些观念告诉我们心理疾病会对健康产生很大危害,让人觉得好像正常人就不能有心理问题。其实心理疾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也许就是你的心情来了一场“小感冒”。我们可以先尝试接纳自己,生病是一件我们可以接受的事情。我们可以了解更多心理健康的知识、我们可以寻求专业帮助、我们有办法摆脱现在遇到的困扰。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调研结果显示:
目前,全球12亿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面对常见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家长该怎么办?
1.引导孩子认识情绪;
2.用爱陪伴孩子,用心互动交流;
3.经常给予孩子表扬与肯定;
4.关注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5.及时发现异常,有需要及时就诊。
#4
预防电信诈骗
防范电信诈骗要做到“三不一要”:
1.不轻信。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管不法分子使用什么甜言蜜语、花言巧语,都不要轻易相信,要及时挂掉电话,不回复手机短信,不给不法分子进一步布设圈套的机会。
2.不透露。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不要因贪小利而受不法分子或违法短信的诱惑。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如有疑问,可拨打110求助咨询,或向亲戚、朋友、同事核实。
3.不转账。学习了解银行卡常识,保证自己银行卡内资金安全,决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单位财务人员和经常有资金往来的人群等,在汇款、转账前,要再三核实对方的账户,不要让不法分子得逞。
4.要及时报案。万一上当受骗或听到亲戚朋友被骗,请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可直接拨打110,并提供骗子的账号和联系电话等详细情况,以使公安机关开展侦查破案。
供稿:孟凡超 贾淑勤
责任编辑:许 健
一审:汪 珏
二审:张 黎
终审:赵健成